公司名稱:北京中首精濾科貿有限公司
聯系人:蘇曉敏
聯系電話:010-83386101
傳真:010-83386101
E-mail:[email protected]
地址: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鎮辛莊村68號
中坤聯生態研究院承擔的國家公益性行業(農業)科研專項“秸稈主流組分分離與資源化高效利用項目(編號200803033)”的“玉米秸稈高效生態循環利用模式”、“種養結合循環利用模式”、 “非熱滅菌秸稈食用菌循環利用模式”等案例,屬于以“自然循環經濟”、“主動循環經濟”為特征的中國特色循環經濟,具有較強的生命力,可以標本兼治地同時解決諸多農業與環境難題。進一步擴大推廣應用直至全面推行,秸稈焚燒主體層面上的難題將隨之迎刃而解。
食品安全問題頻發,讓人忍不住想問,以前為什么沒有?
古代人的食物怎么來的?
我國古代形成的集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、社會效益于一體的農林牧魚復合經營模式種類頗多,珠三角地區在唐代就形成了生態農業的“桑基魚塘”模式,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區的“農-桑-魚-畜”相結合的“農田生態平衡模式”,已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。石元春院士認為,“在可再生的生物質閉合式的物質能量循環基礎上,與自然和諧并可持續的這種人工生態系統(農田生態系統),與自然是完全相適應的。”
現在為什么不適應?
難道科技越發達,農業體系越落后了嗎?為什么現在我們的種植養殖體系即不能適應自然,又不能安全生產?
從自然生產來說: 糧食生產實行稻麥一年兩熟,并在冬季插入紫云英綠肥、蠶豆等,其他肥料來自豬糞、河塘泥等。枯桑葉先被用為羊的飼料,而后產生的羊糞被用作草魚的飼料,草魚的糞便又成為鰱魚的飼料,而最后鰱魚的糞便連同淤泥一同又成為桑地使用的肥料。在這個過程中,原為廢物的枯桑葉經過了多次利用,最后變成肥料,然后又開始新的一輪多次利用。此外,桑地生產出來的桑葉是蠶的飼料,而蠶產生的糞便(蠶沙),又是一種優質肥料。農民通常把蠶沙與蠶吃剩桑葉梗、垃圾加入畜糞,一同下窖漚熟,制成混合肥料,施用到田地中。這又形成了另外一個再利用的過程。
把糧食、蠶桑、魚菱、豬羊等的生產組成一個非常密切的互相支援的食物網,使各個環節的殘廢部分都參加有機質的再循環,人們從中取得糧食、蠶絲、豬羊肉、魚蝦、菱角、羔皮等動植物產品,而沒有什么外源的能量投入。
為什么不能回歸天然種植?
從諸多危害角度來講,既然已經造成如此后果為何不能回歸天然種植,諸多農業科學家們對回歸循環農業,有各種樣的學術論證,和方法探索。回歸天然種植究竟難在何處?
天然種植并非讓種子在土壤中自生自滅那樣簡單,天然種植用人工的方式除草,除蟲,防病,施肥(動物糞便農家肥),每畝投入的勞動力價值大大的超過使用化肥農藥的價值,天然種植的畝產量遠遠低于現代化種植。高投入,產量低,符合自然條件卻不符合經濟條件。
從養殖業來說,個體農戶的從散養已經發展到集中養殖,如果說提升增長速度是對經濟的追求,但是防控疾病確實無法避免的養殖困難。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原因,生產力后退在任何社會都是不可能出現的。
在不少農業科學家的學術報告中可以見到呼吁國家投資的口號,中國這么大的面積這么多的人口,僅僅通過國家大規模的投資是否可以改變中國的農業狀況?